本文摘要: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厅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要可分为中央官职和父母官职两大类。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医生,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医生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天子诏令,并卖力监察百官。汉朝大要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厅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要可分为中央官职和父母官职两大类。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医生,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医生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天子诏令,并卖力监察百官。汉朝大要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议)、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主座都是宰相,相权疏散。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厥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划分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天子提供照料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集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吏部,管仕宦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钱粮财政等事;礼部,管仪式、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主座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寺寺即官厅。九寺即九卿之官厅。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鹄、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更,迄于清皆因之。(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革新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麟,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柘寺,清末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衣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钱币。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卖力治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事情。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一品官阶的最高一阶,自三国魏晋以后,官阶分为九品,最高的一阶为一品。
《隋书·百官志中》:“三师、王、二大(指大司马和上将军)、三公为第一品。”一王一代王朝。《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一卿第一卿。《史记·韩世家》:“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一命官阶名。
命,官阶。周代官阶自一命至九命,一命为最低一级的官。
《周礼·地官·党正》:“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一人指天子、君主、天子。《荀子·富国》:“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王先谦注:“一人,君上也。
”《尚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一贞。”传:“一人,天子。”一丈夫指天子。
《逸周书·文传解》:“从生尽养一丈夫。”注:“一丈夫,天子也。”一字王指用一个字做封号的王。
辽有一字王,如赵王、魏王等;若为郡王,如混同郡王、兰陵郡王,则为二字王;一字王最尊贵,二字王次之。金元沿其制,亲王封一字王。元代封爵分八等,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
见《金史·睿宗钦慈皇后传》、《元史·哈剌哈孙传》、《元史·百官七·爵八等》、清代袁枚《随园随笔上·官职·一字王》。辽金元时仅用一字为称的王爵。
如辽有赵王、魏王,其职位高于两字为称的混同郡王、兰陵郡王。金元时惟亲王得封一字王, 如金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张中孚受封为宿王;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世祖子阔阔出由宁远王进封宁王。一经博士醒目一部经书的博士。
《后汉书·翟酺传》:“孝文天子始置一经博士,武帝大合天下之书。”一品医生“一品医生”是“光禄医生”的别称。清朝文官散阶正一品称“光禄医生”,所以“光禄医生”在清朝又别称“一品医生”。
汉朝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医生为光禄医生,俸比二千石,掌论议。东汉光禄医生,也俸比二千石,掌照料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诸国嗣之丧,光禄医生掌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魏、晋也置,有的为职事官,有的为加官。其后刘宋、南齐、北魏皆设此官。唐朝光禄医生为散官;宋沿唐制,金、元也置;清朝用为封赠官号。
参看“光禄”条。一品夫人命妇的称呼之一,清朝一品官员的正妻封一品夫人。
《清通典·职官十八》:“国朝定数妇之制,凡封赠:一品之妻为一品夫人;二品妻,夫人;三品妻,淑人;四品妻,恭人;五品妻,宜人;六品妻,安人;七品妻,孺人。”外命妇名。明制正从一、二品之官之妻均封夫人,一品官之妻称一品夫人,二品官之妻唯称夫人,为两个差别的封号。
清制同明。乙字库大使官名。乙字库为明代内府十库之一,内贮胖祆、战鞋、军士裘帽;其主座为大使、副大使,掌管帽务。见《明史·职官一·户部》。
二丞1、秦汉两朝指御史丞与御史中丞。《晋书·职官志》:“秦时,御史医生有二丞,其一为御史丞,其一为御史中丞。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医生,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
” 2、唐指尚书省左右丞。《新唐书·尚书省》:“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妥者。
”二营指京兆虎牙都尉所掌领的长安兵营和扶风都尉所掌领的雍县兵营。《后汉书·孝安帝纪》:“乙丑,初置长安、雍二营都尉官。
”注:“扶风都尉居(驻)雍县,故俗人称雍营。虎牙都尉居(驻)长安。”二帝1、指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或尧和舜。
2、指北宋末年的徽宗和钦宗。参看《小学绀珠·历代·二帝》。二皇指伏羲和神农。《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
”注:“二皇,伏羲神农也。”二师官名合称。“师”是官名。春秋时宋国有父师、少师,掌赞导。
《尚书·微子》“父师少师”注:“告二师而去纣。”也指左师和右师。《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注:“二师,左右师也。
”二后古时的国家元首称“后”,“二后”指周文王和周武王。《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二傅指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相传始于商朝,汉朝以后,各朝多沿置。太子太傅掌领导太子德育,太子少傅掌佐太子。
见《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六傅》、《新唐书·百官四上·东宫官》、《宋史·职官二·东宫官》、《历代职官表·师傅保加衔》。参看“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条。二祖六宗二祖指高祖刘邦,世祖刘秀。
六宗指太宗文帝刘恒,代宗武帝刘彻,中宗宣帝刘询,高宗元帝刘奭,显宗明帝刘庄,肃宗章帝刘炟。《后汉书·孝安帝纪》说:“癸巳,告祀二祖六宗。”注:“二祖,高祖、光武也。
六宗谓孝文曰太宗,孝武曰代宗,孝宣曰中宗,孝元曰高宗,孝明曰显宗,孝章曰肃宗。”二十四主座名,西汉时匈奴置,为地方性主座,各有分地,自己置官属。《汉书·匈奴传》:“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之属。
”二十八将东汉开国时的二十八位有功将军。《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论》:“论曰: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元勋,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名次为邓禹、吴汉、贾復、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祐、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脩、邳彤、刘植。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也有说指周武王的。
《汉书·杨雄传上》:“二帝三王,宫馆台榭沼池苑囿林麓薮泽财足以奉郊庙,御来宾,充庖厨而已,不夺黎民膏腴谷土桑柘之地。”注:“应劭曰:二帝,尧、舜。三王,夏、殷、周。
”殷即商。二营都尉指虎牙都尉和扶风都尉。《后汉书·孝安帝纪》:“乙丑,初置长安,雍二营都尉官。”因虎牙都尉营驻长安,扶风都尉营驻雍县,故称长安营、雍营。
参看“二营”条。二十七世妇古代天子有二十七世妇。
世妇,既是宫中女官,又是天子的妃子。世妇掌管祭祀,招待来宾、吊丧卿医生之丧。
《周礼·天官·冢宰》“世妇”注:“有妇德者充之。”疏:“掌祭祀、来宾、丧纪,帅女官而濯溉。
”《后汉书·皇后纪》说:“《周礼》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世妇主丧、祭、来宾。”注:“妇,服也, 明其能服事于人也,比二十七医生。
《周礼》:世妇,掌祭祀、来宾、丧纪之事。祭之日,涖陈女宫之具,凡内羞之物,掌吊临于卿医生之丧。”二千石尚书即二千石曹尚书,为二千石曹主座,掌管刺史、郡国守相、中都官、水火盗贼、辞讼罪过事。
《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躬讨郎。”注:“《汉官仪》曰:……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
”参看“二千石曹”条。二千石长吏指郡守、刺史和县令、县长、县丞、县尉。汉朝郡守的官俸为二千石,故俗称其为二千石。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也指刺史。
《后汉书·百官五·州郡》:“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后汉书·光武帝纪》:“所到郡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注:“二千石谓郡守,长吏谓县令长及丞尉也。”二千石官长指郡守、郡尉和县令、县长。
郡守、郡尉官俸二千石,县令、县长称为“长吏”。《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
”注:“师古曰:谓郡之守尉,县之令长。”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郡县》。二十九文散官官名合称。
散官是与职事官相对说的,职事官有详细的职事,而散官则无任何职事;职事官的官名表现其所掌之职事,而散官之名,仅表现其官阶的崎岖。散官之制始于汉朝,其称始于隋朝。散官又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其级此外几多,有的朝代相同,有的差别。
纵然级别相同,其名称也纷歧定全都一样。唐朝的文散官名称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医生、正三品称金紫光禄医生、从三品称银青光禄医生、正四品上称正议医生、正四品下称通议医生、从四品上称太中医生、从四品下称中医生、正五品上称中散医生、正五品下称朝议医生、从五品上称朝请医生、从五品下称朝散医生、正六品上称朝议郎、正六品下称承议郎、从六品上称奉议郎、从六品下称通直郎、正七品上称朝请郎、正七品下称宣德郎、从七品上称朝散郎、从七品下称宣义郎、正八品上称给事郎、正八品下称征事郎、从八品上称承奉郎、从八品下称承务郎、正九品上称儒林郎、正九品下称登仕郎、从九品上称文林郎、从九品下称将仕郎。见《新唐书·百官志》。
二千石墨绶长吏二千石,本为俸禄级名,汉朝以谷为俸,其官级崎岖,以谷的石数为别。有时也指这一级俸禄的官。
此处的二千石,指郡太守、郡尉及州的部门官员。墨绶,本意为玄色的印带,此处指六百石以上至二千石以下的官,这级官俸的官为铜印墨绶,县令县长为此级官,称长吏。《汉书·朱博传》:“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
”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七相指汉朝的七位丞相,这七位丞相是:长陵人车千秋,杜陵人黄霸、王商,平陵人韦贤、平当、魏相、王嘉。东汉人班固所作《两都赋》中有“冠盖如云,七相三公”句。
见《后汉书·班彪班固列传》。这七位丞相,《汉书》中皆有传。
七卿官名合称,明朝以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和都御史为七卿。吏部尚书掌天下仕宦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甄别人才,助天子治国。户部尚书掌全国户口、田赋之政令。
礼部尚书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兵部尚书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精练之政令。刑部尚书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工部尚书掌全国百官、山泽之政令。
都御史为都察院主座,正二品,掌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线人。凡大臣奸邪、小人勾党、作威作福乱政者,劾。
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事故成宪、希进用者,劾。
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审于外朝,偕刑部、大理寺审判。
见《明史·职官一、职官二》。七公指王莽时的四辅三公,即安新公太师王舜,就新公太傅平晏,嘉新公国师刘歆,美新公国将哀章(以上为四辅),承新公大司马甄邯,章新公大司徒王寻,隆新公大司空王邑(以上为三公)。《汉书·王莽传》:“是岁大司马士按章豫州,为贼所获,贼送付县。
士还,上书具言状。莽震怒,下狱以为诬罔。因下书责七公……七公其严敕卿医生、卒正、连率、庶尹,谨牧养善民,急捕殄盗贼。
”七曹七曹即七兵,又称七曹郎。参看“七兵”。
七校尉七校尉,简称七校,详见“七校”条。七公干士由国师刘歆引荐,王莽封隗嚣为七公干士,士为七公属官。
《汉书·王莽传》:“遣七公干士隗嚣等七十二人分下赦令晓谕云。嚣等既去,因逃亡矣。”参看“七公”条。七品堂官七品堂官是县令和知县的别称。
唐朝划定,上县县令从六品上,中县县令正七品上,中下县县令从七品上。下县县令从七品下。
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等。见《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明沿其制。明朝初年,县分为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六万石以下为中县,知县正七品,三万石以下为下县,知县从七品。
不久,上中下知县皆改为正七品。知县掌一县之政。见《明史·职官四》。清朝沿袭明制,知县正七品,掌治理、决讼、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等。
见《清史稿·职官三》。八使指东汉顺帝时衔命巡视民俗的八位使臣,即杜乔、周举、郭遵、冯羡、栾巴、张纲、周栩、刘班。
见《小学绀珠·名臣·八使》。八虞虞,本是西周始设掌管山泽的官员。八虞指周朝八个掌管山泽的官员。
《国语·晋语四》:“询于八虞。”注:“八虞,周八士,皆在虞官。”八虞是八个有才干的人,所以子女也作“有才气的人”之代称。
八分封爵名。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礼遇优异,叫做八分。后定封爵,清宗室贝子以上的都入八分。参看。
《清会典》。清代区分封爵职位的用语。
其制起于天命年间,其时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凡朝会燕飨,礼遇优异, 赏赉必均, 称为八分。后定封爵,贝子以上均入八分,镇国公与辅国公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分。不入八分镇国公为宗室十四等封爵中的第九等,不入八分辅国公为第十等,划分低于镇国公与辅国公两等。
八伯八位主要官员。伯是官名,其职权是掌管一方诸侯,八伯是八位各掌一方诸侯的八位官员,相传尧和舜时都有八伯。见《尚书大传·虞夏》。
八命周朝的官秩品级名称之一,从一命到九命共九等,八命是第八等,即王的三公和州牧。子女泛指高级官员。
见《周礼·春官·大宗伯》。八校八校尉的省称。汉武帝时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官秩(俸禄)二千石。因胡骑校尉不常设,所以又称七校。
厥后,八校便作为将佐的通称。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城门校尉》。八校尉汉武帝初置八校尉,俸禄二千石,属官有丞有司马。
八校尉是:中垒校尉,掌管北军垒门之内,另外还掌管西域;屯骑校尉,掌管骑士;步兵校尉,掌管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管越骑;长水校尉,掌管长水宣曲胡骑;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管轻车。八校尉各有丞和司马,平时掌宿卫,战时出征。东汉削简为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
到灵帝时,又增置西园八校尉;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典军校尉、左校尉、右校尉、助军左校尉、助军右校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厥后八校尉便作为将佐的通称。
八旗制度清朝皇室为满族,满族分为八旗。旗,既是军事体例,又是户籍体例,还兼有民政和生产的职能。
入关前,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把满族分为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厥后又增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共八旗。旗是汉语名称,满语称“固山”。
每旗下辖五参领(满语称“甲喇”),每参领下辖五佐领.(满语称“牛录”),每牛录统领三百人,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旗的主座称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副都统(满语为“梅勒额真”),参领官满语称“甲喇额真”,佐领官满语称“牛录额真”。厥后又把投降满族的蒙昔人编成蒙古八旗,把投降满族的汉人编成汉军八旗。八旗序次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
满、蒙、汉八旗,每旗设都统一人,从一品;副都统二人,正二品。到清朝末年,旗制松散,各都统除管理文书外,已无实际军权。见《清史稿·职官四》。八部大人官名,北魏置,又称八部医生,简称八大人,又称八部帅,掌督其部耕作,改游牧生活为定居生活等。
见《魏书·官氏志》,参看“八部医生”条。武官名。为北魏部落兵八个将领的合称,其所部为中兵的组成部门。
参见“中兵”。八镇将军官名合称,南朝梁陈皆置。此指八个带“镇”字的将军,即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镇前将军、镇后将军、镇左将军、镇右将军。拟官品第二,秩中二千石。
见《隋书·百官志上》。梁陈时对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将军与镇左、镇右、镇前、镇后四将军的合称。前者只施行于地方,后者只施行于中央。
八品命妇金朝的内命妇分为八品。正一品的五员: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二品的九员: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称为九嫔。
正三品的有婕妤九员,正四品的有尤物九员,正五品的有秀士九员。从正三品至正五品,共二十七员,称为二十七世妇。正六品的有宝林二十七员,正七品的有御女二十七员,正八品的有采女二十七员。自正六品至正八品,共八十一员,称八十一御妻。
见《金史·百官三》。八关都尉官八关都尉官,各自领兵掌守其关。《后汉书·孝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关)也。”九虎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拜郭钦、陈翚、成重等九人为将,令其帅北军精兵东征,号称九虎。《汉书·王莽传》说:“ 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
”《后汉书·冯衍传》:“摧九虎之军。”九宾1、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医生、士。
《汉书·叔孙通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大行设九宾。”注:“韦昭曰:大行掌九宾之礼,今之鸿胪也。
九宾则《周礼》九仪也。谓公、侯、伯、子、男、孤、卿、医生、士也。
” 2、指王侯公卿二千石郎吏等。《后汉书·礼仪上》:“昼漏上水,大鸿胪设宾,随立寝殿前。”注:“薛综曰: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
” 3、指九卿。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六官视命,九宾相仪。”注:“九宾谓九卿也。”九译官名,汉置,掌翻译,其主座称令,属典属国。
《汉书·张骞传》:“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九采指各诸侯国。《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疏:“九州之收谓之采者,以接纳当州美物而贡天子,故《王制》云:“千里之外日采。
”九扈官名。少暤时主管农事。《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注:“扈有九种也……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
”《尔雅·释鸟》扈作“”,为农桑候鸟,借以作农事官名。汉张衡《东京赋》:“嘉田畯之匪懈,勤政赍于九扈。”九职九种官职。
汉刘向《说苑·君道》:“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禽……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参看“九官”条。九仪周代授官的九种仪式。《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
一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九参官指三品以上的武官。
唐朝三品以上的武官三日一朝,一月九朝,故号九参官。唐制,武官三品以上,六日一朝参,号称九参官。意谓每月九次朝见天子。九牧监官名,也是官厅名,唐置,为太子属官,掌养牛马,以供皇太子之用。
其官有丞二人,正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另有府三人,史六人。初,有监、副监、丞、主簿、典事、掌固等,后省去监、副监等官。
见《新唐书·百官志》。九等爵爵名,唐置。唐朝爵分九等,其名称是:一等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等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等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等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等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见《新唐书·百官志》。九猛将军王莽所封的九位杂号将军,因都以虎名,故称九猛将军。《汉书·王莽传》:“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十节度官名合称,即“十个节度使”的简称。
唐玄宗时,在边防重地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西安、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节度使,再加上岭南五府经略,合称十节度。节度使权力很大,掌总军旅,专诛杀,一揽民政财用。节度使封郡王。
见《新唐书·百官四下·节度使》和《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参看“节度使”条。十常侍指汉灵帝时祸国殃民的十二位常侍,“十”,取其整数。
详“十二常侍”条。十一公王莽时称四辅三公四将为十一公。四辅是:安新公太师王舜,就新公太傅平晏,嘉新公国师刘歆,美新公国将哀章。三公是:承新公大司马甄邯,章新公大司徒王寻,隆新公大司空王邑。
四将是:广新公更始将军甄丰,奉新公卫将军王兴,成新公立国将军孙建,崇新公前将军王盛。十二牧传说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每州置主座牧一人,总管州事。《书经·舜典》:“咨十有(又)二牧。
”尧舜时部落同盟中到场同盟的各部落团体首领。他们都是部落同盟议事会的成员,又各代表部落同盟督察所属部落。十二府隋文帝置十二卫府,掌宫廷宿卫。
十二卫府是:左右翊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候卫府、左右屯卫府、左右御卫府、左右骁骑府。厥后隋炀帝改“府”为“卫”,并改“左右翊卫”为“左右卫”,改“左右屯卫”为“左右领军卫”。其职掌稳定。
隋禁军组织。开皇中置十二府以掌宿卫。十二府即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十二府有领府兵与不领府兵之别,其中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领军府之下皆置骠骑府(亦称开府府)和车骑府(亦称仪同府)以统领府兵。
诸府并领军坊(置坊主)、乡团(置团主)以统领军户。而左右监门府与左右领左右府则不领府兵,不置骠骑府与车骑府。宿卫军又有内军与外军之分,左右卫所统之府兵称为内军,其他领兵诸府所统的府兵称为外军。
十二勋宋朝的勋级分十二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见《宋史·职官九》。
十二公即春秋时鲁国的十二个国君,鲁国的国君称“公”。十二公是: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六尉武官名的合称,隋置,即武骑尉、屯骑尉、骁骑尉、游骑尉、飞骑尉、旅骑尉、云骑尉、羽骑尉、建节尉、奋武尉、宣忠尉、绥德尉、怀仁尉、守义尉、奉诚尉、立信尉。
参看《通典·职官·武散官》。十八侯指被封为侯的汉初十八位元勋。《汉书·高惠高后文元勋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
”注:“师古曰:谓萧何、曹参、张敖、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復、虫达,从第一至第十八也。”十二常侍指汉灵帝时十二位祸国殃民万人恨的十二位常侍。
《后汉书·宦者列传·张讓传》:“灵帝时,讓、忠并迁中常侍,封列侯,与曹节、王甫等相为内外……是时讓、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十二博士指西汉教授《五经》的十二位博士(学官)。
教授《易》的有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教授《书》的有欧阳、大夏侯、小夏侯;教授《诗》的齐、鲁、韩;教授《礼》的后苍;教授《春秋》的讲公羊传、谷梁传。共十二位博士。参看《汉书·儒林传》。十二等爵宋朝的爵位分十二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皇子、兄弟封国,称亲王。亲王之子承明日者为嗣王。
宗室近亲承袭和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与特旨者封国公。其余宗室近亲都封郡公。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
现任和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见《宋史·职官九》。
唐宋之爵,虽不完全相同,但大要一致,参看《新唐书·百官志》(卷四十六)。十二封爵爵名,清朝置,属宗人府。清朝宗室封爵分十二级:1和硕亲王,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4固山贝子,5奉恩镇国公,6奉恩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8不入八分辅国公,9镇国将军,10辅国将军,11奉国将军,12奉恩将军。明日子受封者二级:称世子、宗子。
见《清史稿·职官一·宗人府》。十四博士东汉所置教授《五经》的十四位博士(学官)。
《后汉书·儒林传》:“及光武中兴,喜好经术……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巨细夏侯,《诗》齐、鲁、韩,《礼》巨细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又《后汉书·百官二》:“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仆射,中兴转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
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巨细夏侯氏。
《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巨细戴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氏。
掌教门生。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十万户侯侯为秦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第二级,在这一级中,以功大功小、食户几多不等。十万户侯,意即该侯的食邑是十万户的税租。《汉书·陈胜项籍传》:“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
”十二城门候东汉京城洛阳十二门,每门置候一人,掌城门兵。《后汉书·百官四》:“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雒阳城门十二所。
司马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兵。城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雒阳城十二门,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北宫门,属卫尉。其余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凡十二门。”注:“《汉官仪》曰:平城门为宫门,不置候,置屯司马,秩千石。
《古今注》曰:建武十四年九月开平城门。”由此可知,洛阳城原十二门,后开平城门,为十三门。
实置候者为十一门,注与原书有矛盾。十二部将军杂号将军名,汉武帝置。
凡将军皆掌征伐。《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冬十月……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武官名。
汉置,掌征伐。《汉书·武帝纪》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下诏说:“朕将巡边陲,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十四家博士博士为学官,掌教学经学。
东汉置博士十四家,开办太学。《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徐防传》:“汉承乱秦,经典废绝,本文略存,或无章句。收拾缺遗,建设明经,博征儒术,开置太学。
孔圣既远,微旨将绝,故立博士十有四家。”注:“《汉官》曰:光武中兴,恢弘稽古,《易》有施、孟、梁丘贺、京房,《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国、韩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感德、戴胜,凡十四博士。
”十九检校官官名合称。宋朝的检校官分为十九级,即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左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太子来宾、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见《宋史·职官九》。卜祝官名,即卜和祝的合称,既掌占卜,又掌祭祀时读祝词。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注曰:“迁父为太史,掌知天文律历卜筮祠祝之事。”卜官泛指掌占卜的官。《汉书·王莽传》:“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宗、祝、卜、史官皆置啬夫,佐安汉公。
”刀人官名。隋炀帝时宫中女官,虽名“刀人”,并无职掌,只是趋侍左右而已。《隋书·后妃传序》说:“炀帝时,后妃嫔御,无釐妇职,唯端容丽饰,陪从醼游而已……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已(以)下。
”人主即天子、国君、天子。《汉书·贾谊传》:“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义士,人主使然也。
”“人主将何便于此?”天子的称谓。《汉书·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案。”杜甫《莫相疑行》诗:“往时文采感人主,这天饥寒趋路旁。
”人公将军张角的弟弟张梁自称人公将军。《后汉书·皇甫嵩传》:“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
”丁字库大使官名。丁字库为明朝内府十库之一,内贮铜铁、兽皮、苏木;其主座为大使、副大使,掌管库务。参看“承运库大使”条。
大阿大通太,大阿即太阿。太阿是辅佐天子的官。
《汉书·王莽传》:“大阿、右拂、大司空、卫将军广阳侯甄丰为更始将军。”“丰素坚强,莽觉其不悦,故徙大阿、右拂、大司空丰,託符命文,为更始将军。”阿是倚赖的意思,大阿意思是倚赖之人。
商朝伊尹号阿衡,曾辅佐太甲得治,因称太阿。台端1、天子车驾次第的一种,厥后也代指天子。《后汉书·皇后纪》:“侍御史护台端卤簿。”注:“《汉官仪》曰:天子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有台端、法驾、小驾。台端公卿奉引, 上将军参乘,太仆御, 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侍御史在左驾马,询问非法者。”2、天子的代称。《晋书·嵇绍传》:“台端亲征。
”大与官名,掌爵禄。《汉书·高惠高后文元勋表》:“以代大与汉王三年降,为雁门守。”注:“师古曰:大与,主爵禄之官。
”大王1、王名。商、周时国君称王,如纣王、幽王、文王、武王等。战国时诸侯国国君称王,如秦王、赵王、魏王、韩王、楚王、齐王等。到秦末楚汉相争时,臣下对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皆称大王。
《史记·项羽本纪》:“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关闭宫室,以待大王来……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汉朝臣下对王国之王也尊称大王。
《汉书·王吉传》:“诸侯骨血,莫亲大王。”辽代部族主座称大王。辽制,部族大单元称部,部的主座称大王,下设左右丞相、太师、太保、太尉、司徒等官。
大王辽语称夷离堇,司徒辽语称惕隐。见《辽史·百官二》。
2、对土匪头子的俗称,此义“大”字也读dài,如“山大王”。官名。
辽置,原为五院部、六院部与乙室部的夷离堇,太宗时改为大王,参见“夷里堇”。大乐官名,即太乐,秦汉奉常属官有大乐令,大乐丞。东汉明帝永平三年改称大予乐令,掌伎乐人,国家祭祀时掌奏乐。参看“太乐”条。
大主天子的姑称大主。《史记·封禅书》:“自大主将相以下,皆置酒其家。
”注:“徐广曰:大主,武帝姑。”综述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主座,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顾问、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密查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泛起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
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3)迁。
调动官职,包罗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4)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域。(5)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6)去。排除职务,其中有告退、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告退和调离属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7)乞骸骨。年迈了请求告退退休。
(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迁。指仕宦的提升和进用。
官职简介【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天子对贵戚元勋的封赐。【丞相】是封建权要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承袭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治理国是,左丞相是天子的“私人照料”。不需要治理国是。【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现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厥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主座。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仪式、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天子的秘书、照料,到场秘密,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职位和职掌都差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上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呼。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上将军官职,战后即破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主座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制作的辅佐天子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医生,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主座。
唐时由阉人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治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图】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天子、举荐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天子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医生】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医生】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医生】旧时指仕宦或较有声望、职位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为职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医生、纪录史事,兼管文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规模渐小,其职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主座(尚书)的副职。【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天子左右,职位渐高,品级凌驾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顾问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顾问,晋以后职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父母官员。【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主座,相当于丞相。
明清时指县长。【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主座,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职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府”。
【县令】一县的行政主座,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治理乡里事务的公差。【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天子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医生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其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疆域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盘据局势,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主座,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主座,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从事】中央或地方主座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尽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议,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主座都是宰相。中书省主座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主座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主座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仕宦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钱粮财政等)、礼部(管仪式、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主座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一览表尹 史 卿宰尉 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 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 驸马三公丞相 宰相 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 冼马 医生 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 仆射 侍中内史刺史 州牧别驾主薄 郡守太守长史从事 督邮 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 护军 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戎马大元帅 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 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上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视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医生御史医生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医生光禄医生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水师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洗马冏卿里正里胥文渊阁大学士今昔对比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主座。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主座,京兆特指现,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廷尉执掌执法、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仕宦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部长。光禄医生天子身边照料之臣。相当于中央照料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天子下令公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总理。车骑上将军职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主座。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宋朝州的最高主座,相当于省辖市市长,略低于“知府”。知县地方行政主座。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市长。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卖力防御事情的师级军官。侍郎宿卫侍从天子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官制简介简介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种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医生:秦朝时卖力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治理国家重要图册、文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医生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医生递补。晋以后御史医生不再卖力文书事情。
令史:汉代郎以下卖力文书事情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谏议医生:西汉时称秘书事情人员的谏医生。东汉时改称谏议医生。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破除。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天子,转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卖力掌管秘密文件。左右曹:汉代处置惩罚天子文书的官职。
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获得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置惩罚天子的文书。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卖力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
相当于今世的外文秘书。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医生的下属官员,卖力中央馆、图书馆,处置惩罚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视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
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主座,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其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卖力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主座为二千石。
那时尚书是分曹服务,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服务,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主座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视各部门的最高首长。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天子的最重政务主座,与太尉、御史医生职位略等。
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今后不再有丞相之名。中书令:汉武帝时以阉人充任,职掌传宣诏令。
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
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秘密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登仕郎:文散官名。
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
金正九品上。元升为正八品,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
《元史·百官志一》:“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钱榖出纳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
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品级与治理权限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丞相(辅佐天子的最高政务主座)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郡王、国公。
(武)将军、都统、提督骠骑上将军嗣王。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开国郡公。(武)辅国上将军、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各省布政使、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多数督、多数护、光禄医生。
(武)镇军上将军、副将。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侍中、中书令、、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太子来宾、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上都护金紫光禄医生。(武)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上将军、左右千牛卫上将军、左右散骑常侍、内侍监、中都督、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御史医生、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武)都司。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守备。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
(武)守御所千总、骑都尉。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
(武)部千总。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
(武)把总。从七品——(文)翰林院检验、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履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武)分外外委。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唐朝官职唐朝建设后,合并州郡县,设立郡和县。可是唐朝将天下划分为23个道,分兵驻守。
贞观十三年全国有358州,1551县。玄宗天宝元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
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1人,从四品下,长史1人,从五品上,司马1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1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下,此外另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士等;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别驾(中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唐制划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诸曹参军分掌各州府的军政、财政、刑法、农田以及户粮诸事务,称为“判司”。
未设司马之州,录事参军为刺史之佐,处于总领督察的职位。州府的判司及县的簿、尉,虽然职位不高,但一般也是进士及第后的起家之官,若上有官员提携,下有州县推荐,几经迁转就可能入朝为郎官、御史,甚至可以外派为州刺史,直至藩帅,所以唐代一些高级文职人员大多在下层担任过这类职务。任免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回复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排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革职核办)、开缺(衔命或自请排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暂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署(取代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去职,临叮守护印信)8变更用词编辑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继承,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厅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偏向中央推荐品行规矩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偏向中央推荐品行规矩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子弟,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气,弗重也。”(名行:名誉和品德)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另有: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后一例“封”行动名用)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犒赏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战略立宣帝,赐爵关内侯。”赏(由天子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月朔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
)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进(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起复(恢回复职务)《红楼梦》第四回《苦命女偏逢苦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
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勉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医生。”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汉书·袁盎传》:“调为陇西都尉。”《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汉书·翟方进传》:“方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史。”《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陟(升迁,指仕宦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补(增补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医生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四、关于兼职的有: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晋书·谢安传》:“又领扬州刺史。”《宋书·范晔传》:“(范晔)服终,为征南上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服终,为父亲服丧竣事)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鲋摄司马。
”(羊舌鲋,人名。)权(暂时代职)陈亮《上孝宗天子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权知,署理主管)假(暂时署理)《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行(署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备武将军。
”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举行兵部尚书。”署(也有“署理,暂任”的意思,指署理无本官的职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智囊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护(原官员短期去职,暂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五、关于降级免职的有: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排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震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汉书·贡禹传》:“免官削爵。”《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革、褫(皆为“根除”的意思,指革职核办。褫,音chì)谢庄《上搜才表》:“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根除爵位)左迁(降级使用,贬官)《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另有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等。
本文关键词:《,历史官职大全集,亚博yabo官网手机登录,》,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本文来源:亚博yabo官网手机登录-www.3cqudao.com